(聊聊我对悬疑的理解和这些年看过的刑侦剧)

娱乐资讯

【不是所有高概念都能成为悬疑】

作为《真探》系列老粉和悬疑爱好者,我不得不谈一下看了前三集后我的失望。想说明这一点,还是要先简述悬疑感的来源。出色的高概念(High Concept)能营造出极富张力的叙事氛围,其本身作为商业元素也能带来极大的话题性。然而在剧本创作愈发程式化、流水线化的当下,高概念不再是屡试不爽的金字招牌,而是制作团队为留住收视率不得不掷下的赌注。尽管高概念成为标配,响亮的招牌却未必总能搏得满堂彩。如果没有缜密的节奏把控(延续或补充观众的新鲜感)和饱满的细节支撑(实现概念在架空世界中的软着陆),照猫画虎的噱头注定会高开低走(点名批评迷雾剧场某些拙劣的复刻,比如《双探》)。以高概念和糟糕节奏闻名的翘楚有乔丹皮尔,这位鬼才能想出《逃出绝命镇》《我们》《不》等绝妙的点子,却总是无法及时完成剧情收束。“故弄玄虚”玩意识流的典范有大卫林奇(但人家的追求就是恍惚迷离的艺术),作为神秘主义鼻祖的《双峰》不仅开创了小镇悬疑类型先河,更是启迪了游戏界《心灵杀手》《控制》等新怪谈作品。如果再算上广义的悬疑剧集,还有《守望尘世》和《暗黑》这种让我灵魂颤动的存在主义式怪物。(《怪奇物语》并不在我的佳作榜单上,它简直就像是给童子军量身定做的生存指南)

扯远了,说回高概念+凶案这个经久不衰的命题。制造高概念是不难的,凶案就像手术刀切割出的皮肤剖面,凌厉、工整、血腥,呈现出某种病态的美学(cue一下黑暗美学大师吉格尔)。关于献祭和暴力的想象,能轻易刺激到人类本能性的恐惧。而在短暂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后,是否可以自然地把引子同角色的轨迹衔接,更多取决于人物的动机和气质。作为观众窥探里世界的眸子,警探既要盘剥真相并成为现实批判的载体,又要在蓝本中预留出人物的成长弧线。在聚光灯下是没有死角的,言行举止等细节不仅填充了人物的血肉,更直接决定了观众的眼缘。靠着马修麦康纳充斥着虚无主义飘渺的台词和贯彻着尼采生命意志的英雄主义行为,《真探》第一季成为有口皆碑的黑马。然而这种成功是难以复刻的,因为同样的配方反复熬煮只会让味道越来越淡。这是第三季给我的最大观感:为了贴合第一季而求稳,放弃了突破甚至超越前作的可能性。在这点上,我其实很佩服另辟蹊径刻画警匪无间道的第二部,在多线叙事的加持下甚至有些《火线》巴尔的摩的味道。与其继续用神秘主义故弄玄虚,还不如像《幸福谷》《东城梦魇》《戴洛克小镇》三部质朴地回归生活化演绎。这与我小时候天天追的《重案六组》产生某种跨越文化的交集,季洁的人物塑造显得那样接地气。而同样作为大龄女警探,朱迪福斯特太飒了,仿佛连口音都要不遗余力地宣示她的不羁和傲骨。在这种“刻板印象”下,试图用生活气息增添Liz的人物复杂性注定会是失败的尝试。

评价《真探》第四季或许还为时尚早,但前三集没有达到我对于“真”的预期。无论是比重明显超过查案的家庭戏,还是体现女配强势性格的直白镜头语言(女上位),都不该是五年磨一剑的手笔。《真探》已经显示出疲态,就像朱迪福斯特的风范终究掩饰不了岁月留下的痕迹。比起用浓厚的虚构色彩勾勒悬案,我其实更喜欢严肃凛冽的社会拷问,如剧集《幸福谷》《谋杀》《桥》等。一个优秀的故事会构建出一个微观社会的完整生态,哪怕群像塑造是个极其耗时耗力的工作。国产剧目前的一大问题就是边缘角色甚至是反面角色总是像面具一样又瘪又薄,根本原因还是创作者东施效颦、自以为是。

总之,尽管怀念第一季的质感,我更希望续集能摆脱过去的影子,发掘更广袤的故事背景,尝试更新颖的叙事技法。毕竟,深入人心的警探总会出现在任何地点,无论是阿拉斯加的漫长白昼(《失眠症》),怀俄明的皑皑雪山(《猎凶风河谷》),还是阿尔卑斯群山中的邪祟洞穴(《异教峰》)。真探们苦苦追寻的不仅仅谜题答案,更是迷失在无依之地的荒芜自我。也许罪恶能被绳之以法,但生活才是他/她们脱下制服摘下警徽后需要面对的苍白现实。如何坦然面对“虚无”背着枷锁负重前行,如何定义和证明自己的存在,是这个操蛋的世界抛给Ta们乃至荧幕前你我的终极问题。

关键词: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遵守国家法律法规!